在工業涂料中,粉末涂料在制備和成膜過程中的相變化是獨特的。由于缺乏溶劑來潤濕和提高涂膜流動性導致粉末涂料比液體涂料更難去除的表面缺陷。雖然兩者的主要組分類似,但相比于液體涂料,熱固性粉末涂料的成膜機理不同。粉末涂料是無溶劑的均一體系,在制備過程中顏料和其它組分通過熔融混合被分散和部分包裹于低分子固體樹脂中。
粉末涂料的使用是通過空氣把粉末傳送到底材上(粉末懸浮于空氣中),再通過電荷使之附著于底材上。在預定的溫度下加熱使粉末顆粒熔化、聚集(聚結)在一起、流動(成膜),接著流平,這期間通過一個有黏性的液態階段潤濕表面,較后化學交聯形成相對分子質量高的涂膜,這就是粉末涂料的成膜過程。成膜過程可分為熔融、聚結形成涂膜、流平3個階段。在給定溫度下控制熔融聚結速度較重要的因素是樹脂的熔點、熔融態粉末顆粒的黏度以及粉末顆粒的大小。為了使流動效果較佳,熔融聚結應當盡可能快地完成,以便有較長的時間來完成流平。
固化劑的使用雖然縮短了可供流動和流平所需的時間,但活性較高的粉末形成的涂膜常呈現橘皮。影響涂膜流動和流平的關鍵因素是樹脂的熔融黏度、體系的表面張力和膜厚。熔融黏度取決于固化溫度、固化速率和升溫速率。粉末噴涂時流動和流平的動力來自體系的表面張力,該作用力與施加到涂膜上的分子間的引力相反,其結果導致熔融黏度高,對抗流動和流平的阻力大。因此表面張力和分子間引力之間的差值大小決定著涂膜流平的程度。對于流動性很好的涂料,顯然該體系的表面張力應盡可能高且熔融黏度應盡可能低。
這些可通過加入能提高體系表面張力的助劑和使用相對分子質量低的低熔點的樹脂來實現。根據以上條件制備的涂料具有非常好的流動性,但是由于其高的表面張力會導致縮孔,同時由于較低的熔融黏度會產生流掛且邊角涂覆性差。實際工作中體系的表面張力和熔融黏度都控制在特定范圍內,這樣可得到合格的涂膜外觀。太低的表面張力或太高的熔融黏度會阻止涂膜流動導致涂膜流動性差,而表面張力太高時會在成膜過程中出現縮孔。
熔融黏度太低會使粉末的貯存穩定性變差,施工時邊角涂覆性差且施工于立面時易產生流掛。綜上所述,粉末涂料涂膜較后的表面狀況、缺陷和不足(如橘皮、流動性差、縮孔等)是密切關聯的,同時也被成膜過程中參與相變的流變力所控制。粉末顆粒的大小及分布狀況也影響著涂膜的外觀,顆粒越小由于其熱容較大顆粒的低,因此其熔化時間比大顆粒的短,聚結也較快,形成涂膜的外觀較好。而大的粉末顆粒熔化的時間比小顆粒的長,形成的涂膜就可能會產生橘皮。粉末靜電施工方法(電暈放電或摩擦放電)也是導致橘皮形成的一個因素。